全球最大的稀土寶藏蘊藏于深海,為陸地的上百倍,是重要的深海戰略資源。然而,深海稀土的富集機制問題卻仍不清楚。雖了解到稀土主要源于海水,最終富集于磷灰石中,但是深海水與磷灰石稀土含量差距超十億倍,如何在磷灰石中實現如此高程度的富集尚未可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深海稀土產業化的進程。
針對以上關鍵科學問題,郭慶軍研究團隊創新性的系統分析了稀土賦存的三大載體:海水、孔隙水和磷灰石的稀土元素特征,率先發現兩大孔隙水稀土元素富集事件,發現深海盆地沉積物中通過孔隙水向海水輸入的稀土的量比淺海明顯偏少,大量的稀土元素留存于沉積物中,最終被磷灰石所吸附。本研究從機理上揭示了稀土元素遷移和富集的全過程,創新性的從稀土循環的角度解決了深海稀土富集機制問題,為后續的勘探和開發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郭慶軍團隊客座人員鄧義楠博士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郭慶軍研究員,這是與廣州海洋局、天津大學、云南大學和中山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合作發表。論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803026, 41606048, 91958202, 42002085, 42072324, 41625006, and 41890824)等資助。